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之二:《庖丁解牛》的解读和对素质教育的启示

作者:发布者:王士恒发布时间:2018-11-09浏览次数:922


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,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119日晚上,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学院邀请东南大学陈怡教授,在教学楼3201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堂经典传统文化讲座,讲座由素创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剑虹教授主持。

陈怡教授是一位文理交叉型的学者,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。陈教授对庄子的《庖丁解牛》进行了全新的解读,首先从技术层面上,庖丁用34年时间专注解牛工作,用坏了49把刀,达到熟能生巧的技术能手级别。但与欧阳修《卖油翁》不同的是,庖丁不止于技而上升至道,陈教授从科学的层面进行解读,庖丁不断钻研牛的结构知识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、科学精神进行解牛,战术上重视,整个过程小心谨慎准备充分,战略上藐视,闭着眼睛完成全程,将解牛这个普通工作做到出神入化、得心应手。在艺术层面,庖丁把一次世俗的宰牛活动变成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,引起主人文惠君和观众的由衷赞叹,自己也达到踌躇满志的表演快乐享受。在哲学层面,庖丁精于技而又高于技,以乎天理,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实践,解牛变成自由劳动,庖丁变成自由人,不再是劳动的奴隶,达到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和成就感,即人生艺术化。

最后胡院长结合工匠精神进行了点评,庄子的《庖丁解牛》这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,大国工匠的祖先就是庖丁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只有沉下心来专注做事,甚至是需要具备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的精神,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,通过熟能生巧和严谨务实,达到游刃有余、出神入化、身心自由的人生境地,最后获得“踌躇满志”、和谐自由、圆满快乐的成功体验。